根据北京市民汤某的发现,近年来周围的很多外地朋友都想拥有北京户口,但是不能追求,她把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招聘信息,比如某单位+北京户口+宿舍,大学以上、29岁以下、2人定额、转行后6个月以下的户口等内容分发给自己的朋友圈,在很多社交团体中可以处理北京户口的信息。有人问汤某,汤某谎称亲戚和朋友在公安部门,有助于做这件事。如果对方要做的话,她和对方签约,每户收取10万元到20万元的费用,约定不能退款。就这样,汤某先后与20多人签订了协议书,被骗的有熟人,也有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尝到甜头后,汤某谎称可以办理北京牌照,与对方签约,留下身份证复印件等信息,取得对方的信赖。
谎言被识破后,很多人找汤某退款,汤某卖了自己的手机,以为不用手机就找不到自己。
案件向法院提起诉讼后,西城法院经审理发现,2014年至2018年,汤某虚构处理北京户籍、北京市巴士指标事实,共骗取金额233.5万元。事件发生前,汤总共偿还18.38万元,其他无法偿还。最终,被告人汤某欺诈罪被西城法院判处12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2年,罚款12万元,被命令赔偿218.12万元。
承包法官表示,被告人汤某以人才引进政策为噱头,希望定居北京的外国人实施欺诈,欺诈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受害者对熟人和连身份证都看过的人放松警惕。出乎意料的是,人情关系和真实身份都不能阻止罪犯欺诈。许多受害者认为签订书面协议是法律保障,但实际上这个协议缺乏真实意义,表示要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应该是无效的合同,没有法律约束力。
请问我哥的朋友把我哥车借走没有归还,之后我哥骑摩托上班出了车祸,我哥的朋友要承担责任吗?
驾驶证17年遮挡号牌被降级降级以后转岀杭州有降一级转回老家还要降求请帮助
有问题,无需注册、快速咨询,中顾法律网专业律师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