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意见
淮政发〔2003〕1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积极应对入世挑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我市综合实力,根据《省政府关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意见》(苏政发[2002]36号)精神,现就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大型企业集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我市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大力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资产重组;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坚持三改一加强,积极实施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形成和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增强我市企业整体实力。
二、主要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主要目标是:发展壮大10户重点企业集团,其中年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集团1户,40亿元以上1户,30亿元以上1户,20亿元以上1户,10亿元以上6户,到“十五”末全市力争形成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00户。市直、各县(区)“十五”超亿元企业目标及10户重点企业集团“十五”发展目标见下表:
“十五”超亿元企业目标分解表
单位:个
序号
单位
争取目标数
1
市直
24
2
经济开发区
15
3
淮阴区
8
4
楚州区
10
5
涟水县
10
6
金湖县
8
7
洪泽县
8
8
盱眙县
8
9
清河区
4
10
清浦区
5
合计
100
十大重点企业集团“十五”发展目标计划表
单位:万元
序号
企业名称
营业收入争取目标
1
江苏淮钢集团
500000
2
淮阴卷烟厂
400000
3
中石化清江石化公司
300000
4
韩泰轮胎公司
200000
5
淮安东方清棉纺织公司
100000
6
江苏安邦集团
100000
7
一汽淮阴专用汽车制造厂
100000
8
淮化集团
100000
9
华新集团
100000
10
淮安华尔润公司
100000
三、工作重点
(一)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和其他有关规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吸收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实现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三会一层”领导体制。以产权为纽带,理顺母子公司关系,母公司对子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科学、合理设置公司组织结构,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推进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以国际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为重点,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我市企业靠大靠外工作,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鼓励我市大中型企业对产业相近、产品关联度大的市内中小企业进行兼并和联合重组,对暂不具备重组条件的,可通过协议合约方式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产品研发、信息共享、市场销售、零部件配套等方面的沟通联系,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重组。
(三)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加大技改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增加科研投入,不断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参与产学研联合,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新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深化企业研发体制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形象。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意见》,加强企业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积极开展企业战略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密切跟踪本行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时了解企业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和变化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突出核心业务的培育和整体优势的发挥;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加大对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知名度,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拓展市场空间,提升企业形象;切实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采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IMS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的结合,努力实现企业人才、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优化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上台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五)整合内部资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企业集团内部资源重组力度,强化资本运作,精干主业,剥离辅业,分离社会职能,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培育比较优势,把壮大优势产品的规模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将集团内部资源向优势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聚集,促进优势产品做大做强,不断优化存量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六)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尽快建立起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聘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与约束的良性机制。积极推进经营者和管理、营销、科技骨干年薪制,提高关键岗位的分配水平,合理拉开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效激励的分配机制;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厂务公开、职代会、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